OME班卓琴的故事(五)
OME班卓琴的故事(五)
发布日期:2019-11-17

所以你什么时候开始考虑OME品牌的事了?
CO:当我满足了自己的旅行心愿之后,就在博尔德西边的山区安顿下来,开始设计盖房子。那时候,我还没有再度制造班卓琴的打算。我觉得我设计制作了当时最棒的班卓,没必要再继续了。不过到了1960年代末,原声乐器音乐渐渐回潮,草根音乐的价值也重新得到正视。我这时才考虑新的班卓设计。和我一起工作的一个木匠也是个音乐人,叫Ken Welpton,他给了不少帮助。
OME这个名字是怎么想到的?
CO:我觉得和过去有个连结应该是个好主意,也就是ODE。不过这个名字归Baldwin,所以我就把D换成了M,在1970年代注册了商标。那时,我买了一块地,一块1800年代就有的老产权地的一部分,在博尔德西边山上,大概8700英尺高的地方,至今景致极佳。我就在这块地上盖了座大房子,开始添置设备。比起ODE曾经所在的平原地区,这里更加适合我,更接近我梦寐以求的工作生活之所。

西部的生活方式对你们很重要。所以你在山上生活工作完全没问题?
CO:一言难尽。当我建立起OME的时候,并不想完全靠一己之力。所以我分了3/4的公司股权给其他三个人。
白给?赞啊。
CO:是啊,老嬉皮岁月。爱与分享,哈哈。OME公司建立之初,我觉得大家都有同样的理想,就是分享。这就造成了很有意思的局面。一个律师曾说过:“关于合伙,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合伙都不会长久。”
那些合伙人现在还在?
CO:不在了。当公司开始运营,乐器开始设计制造出来,合伙人们决定想更多参与OME的生意。他们想把公司又搬到山下去,而我坚持留在山上。我们就这样分了。
他们把OME搬下山,增加产量,只通过分销商卖货,大多数是5弦抓奏班卓和蓝草班卓。很少,可能1/10是4弦班卓。公司的鼎盛是在1975年,电影《激流四勇士》(Deliverance)上映时。我记得那一年公司做了350把琴。
你的合伙人们那时肯定员工不少吧?
CO:是的。不过蓝草火了之后,那股风潮在70年代末又落了下去。80年代也是缓慢降温。音乐节那会儿还有,但是流行程度以及音乐节的规模都远不如70年代。
放手一段时间之后,你什么时候又更多地参与到生产当中?
CO:原始合伙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了。Kelly在1973年走了,Ken是在1978年撤的。这就让仅剩的合伙人Ed Woodward参与到管理事务。就在那时候我回去了,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
Ed和我在ODE时就一起共事。他以前是个高音班卓琴手,喜欢4弦班卓琴。他觉得除了制造蓝草和旧时光班卓琴之外,爵士班卓也有潜力。我们对高品质有共识,不过也仅限于此。那时的情况非常让人失望。接下来的几年,我只是兼职在公司上班。我当时真没有觉得我能做自己想做的。Ed在1988年把他在OME的股份卖给了我,我们也就分了。直到那时,我才终于能够专注地回到OME。

(待续)
本文原载于《Banjo Newsletter》杂志
作者:Wayne Shrubsall
编译:达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