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歌之父”被端了?Stephen Foster与雕塑事件
“美国民歌之父”被端了?Stephen Foster与雕塑事件
发布日期:2019-06-05

Stephen Foster,虽然即便很多现代美国人都未必特别了解他,但说起他的一首歌,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知道:《Oh Susanna》(噢,苏珊娜)。当然,他的作品绝不止于这首而已。他一生创作了200多首歌曲,很多都朗朗上口,被广泛传唱,更被很多儿童学唱,因为好听,因为易学。Foster还有一些后人追封的头衔,比如:“美国民歌之父”、“美国专业作曲第一人”。
援引网络对他作品风格的概括,不失公道:
“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作为一个北方大户人家的公子,Foster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热情,自学了多种乐器。班卓琴,据说他也是学艺于黑人,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了Minstrel黑脸歌舞秀时代的经典曲目。虽然他的歌曲很多都是“南方”题材,但他本人却从来没在美国南方蓄奴州生活过,事实上,他应该是个废奴主义者。从他歌曲的题材和歌词中,不难体会到他对于黑人奴隶境况的关注与同情。

有一座雕塑,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一直坐落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Stephen Foster的老家)的醒目位置,其造型创意集合了很多当地名人的意见,由两个人物角色构成——拿着作曲簿的Stephen Foster,和黑人班卓琴演奏者“Uncle Ned”——取自Foster的一首歌。

“我来自阿拉巴马州,五弦班卓琴在膝头”
然而近些年,这座意在纪念美国音乐家的雕塑却被不断被卷入舆论漩涡,因为很多人是这样解读这座雕塑作品的:作为白人的Foster“衣冠楚楚”,“居高临下”;而黑人班卓琴手“Uncle Ned”则坐在他的脚边“衣衫褴褛”,种族歧视之嫌“高下立判”。经过了面向匹兹堡市民的公开听证会,这座雕塑最终在2018年春天被移走了。

雕塑设计百年后招惹是非

20世纪中期的迁址

2018年终被移走
尽管雕塑淡出了公众视野,但Foster的音乐不会,尤其对于班卓琴爱好者来说——这些作品将被反复传唱:《Angelina the Baker》、《Hard Times Come Again No More》、《Oh! Susanna》,等等。
还想了解更多的班卓琴历史和音乐吗?线下活动来啦:

2019年6月22日晚19:30,班卓中文网将与Dimo音乐私塾合作献上《Love, Home, Banjo》主题音乐沙龙活动,介绍普及班卓琴和早期美国民间音乐。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报名参加,名额有限。
时间:2019年6月22日 19:30
地点:Dimo音乐私塾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交大东路钻河公馆1号楼B口进电梯上2楼229室
地点:Dimo音乐私塾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交大东路钻河公馆1号楼B口进电梯上2楼229室
活动详情和报名费用等细节稍后正式公布,有意来玩的朋友可以先加我个人微信:musicismurde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