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卓琴型
 
班卓,是一种通过覆于圈形琴体或共鸣腔体上的薄膜振动发声的拨弦乐器。其琴体多为圆型木圈结构,被称为琴皮(Head)的振膜通常由塑料材质或兽皮制成。
 
班卓源于非洲,在美洲发展定型。十九世纪中期之前,班卓属于美洲非裔人群的最主要乐音乐器。班卓与小提琴,是美国旧时光音乐(Old-Time Music)中最常见的乐器组合。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传统爵士(Traditional Jazz)风格中,班卓也发挥过重要作用。现代班卓在美国民歌、乡村音乐、爱尔兰传统音乐和蓝草音乐中应用非常广泛。
 
5th_string
五弦班卓
 
从琴弦数量来看,五弦班卓是班卓这一乐器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反映其独特的魅力。它的五弦与一弦规格相同但弦长较短,被定为开放高音弦,负责持续音(Drone)的演奏。因此,采用凹式调弦法(Reentrant Tuning)的五弦班卓,琴弦音高由低至高的顺序为4-3-2-1-5。
 
五弦班卓可采用的调弦法非常之多,根本原则是为了方便乐曲演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在现代蓝草音乐中,Open G(gDGBD)最为普遍,而早期的民歌音乐或古典班卓曲目中则多用gCGBD。在旧时光音乐中,G Modal(gDGCD)和有两个C音的Double C(gCGCD)最为常用,各式变种调弦类型则多达百种。
 
旧时光音乐一般使用五弦开背班卓(Open-back Banjo),演奏技法以抓奏(Clawhammer)为主。蓝草音乐则主要使用共鸣班卓(Resonator Banjo),在演奏上强调连续琶音的快速滚奏。
四弦、六弦班卓及其他
 
四弦班卓,又分为拨片班卓(Plectrum Banjo)、高音班卓(Tenor Banjo)等类型,没有高音五弦,多用于和弦伴奏、单音旋律演奏,或二者兼顾。后来逐渐改良而成的六弦班卓,现在多为吉他琴颈和班卓琴身的合体。
 
除此之外,班卓尤克里里(Banjo Ukulele)、班卓曼陀林(Banjo Mandolin)也都是基于班卓的混合型乐器。
开背班卓与共鸣班卓
 
从结构性能来讲,班卓的两大主要类型从外观上一目了然。共鸣班卓装有圆形共鸣背板,开背班卓则没有,可以直接从后面看到琴圈内部结构。
 
作为蓝草音乐的招牌乐器,共鸣班卓(Resonator Banjo)是大多数人对班卓的第一印象。其琴体后部可拆卸的木质共鸣盖,能够加强声音反射,提高乐器音量。从19世纪中期开始,班卓琴变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追求更大的音量和更明亮的音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班卓在乐队的合奏中能被清晰聆听辨识。一个世纪之后的1950年代,厄尔·斯克拉格斯(Earl Scruggs)革新性的蓝草音乐大行其道,更加令共鸣班卓为大众熟悉。
 
相较共鸣班卓而言,开背班卓(Open-back Banjo)更接近根源,其音色更为柔和醇厚,琴体重量更轻。旧时抓奏风格技术也使得很多演奏者决定将开背班卓的弦高调校得相对略高。使用共鸣班卓演奏蓝草风格,大多使用金属琴弦;用开背班卓演奏老式风格,除了金属弦,还能装配尼龙弦,甚至是羊肠弦。有“美国现代民歌之父”之称的著名民歌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就是演奏开背班卓的标志性人物。
 
尽管共鸣班卓的结构和做工看上去更加复杂华丽,但并不意味着它比开背班卓更加“高级”,价格更高。在班卓收藏界,很多有百年历史的开背班卓仍在爱好者间流通,品相音质完美的老琴价格非常高昂。此外,当代一线品牌的顶级开背班卓以及众多个人作坊的定制琴,也都堪称艺术级作品。
山地班卓(Mountain Banjo)
 
山地班卓主要是指阿巴拉契亚山麓的居民自己手工制作的班卓,以解决因地理交通不便无法购买乐器的困扰。不同于一般班卓的木圈结构,山地班卓由多层木板拼合制成,多不装配品丝,琴皮面积也较小,声音比较短促清脆。

葫芦班卓(Gourd Banjo)
 
葫芦班卓是班卓原始形态的延续,用葫芦科植物的外壳切刻制成琴体,多不装配品丝,装配尼龙琴弦,音色天然空灵,更富古韵。

钉皮班卓(Tackhead Banjo)
 
钉皮班卓与Minstrel时代的班卓类似,属于开背班卓的范畴。其琴体仍为木圈结构,琴皮直接钉在琴圈上固定。
如果按照琴颈和弦长的不同进行分类,班卓还有长颈班卓(Lone-Neck Banjo)和各式短颈班卓(Short-Scale Banjo)等等区别。总之,班卓是一种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乐器,是传统民间智慧和现代工业工艺的完美结合之物。